最近刷社交平台,总能刷到网友讨论“家乡能不能进航母命名库”——有人整理了“GDPTOP10省份候选名单”,有人翻出“沿海省份优先”的“民间规则”,甚至有网友跑到家乡政府官微下留言“赶紧申请航母命名啊”。这份“海上巨舰”的“命名资格”,为啥让大家这么上头?
11月8日,海军新闻发言人冷国伟的回应,直接把“命名库”的谜团解开了:根本没有所谓的“航母命名库”。
作为中国海军的“大国重器”,航母的命名规则其实早有明确——根据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命名条例》,航空母舰这类大型作战舰艇,确实以省级行政区划命名。但命名不是“按名单挑”,而是要走两个关键流程:先看各省区市的申请意愿,再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,最终报批准才能定下来。
“原来不是‘库’里挑,是主动争取啊!”回应一出,网友们的讨论反而更活泛了:
有人调侃“赶紧去给家乡政府写建议信”,有人翻出历史案例“辽宁舰是我国第一艘航母,用工业重镇辽宁命名很有意义;山东舰对应渤海、黄海的战略位置;福建舰则连接台海,都是‘有故事’的选择”,还有人说得实在“不管哪个省命名,航母都是中国的,叫啥都骄傲”。
其实大家在意的哪里是“名单”?是每一艘航母名字背后的“归属感”——当“辽宁舰”鸣笛时,东北人会想起老工业基地的贡献;“山东舰”出海时,沿海省份会想起守护海疆的责任;“福建舰”下水时,两岸同胞都会想起“统一”的期待。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“代号”,是国家力量和民族情感的“具象化”。
没有“固定名单”,恰恰是最温暖的答案——它告诉我们,每一个省份都有机会和航母“绑定”,每一份对海军的关心都能找到“落地处”。而这份“可能性”,比任何“固定名单”都更让人期待——说不定哪天,你老家的名字,就会出现在下一艘航母的舷号旁。
毕竟,航母的名字,从来不是“选出来的”,是“奋斗出来的”——就像我们的海军,从近岸防御到深蓝巡航,每一步都是“主动争取”的结果。而我们对航母的期待,也从来不是“哪艘叫家乡”,是“每艘都强”。
至于下一艘航母叫什么?别急,等消息的时候,不如先为家乡的“申请意愿”加把劲——毕竟,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