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7日的乌镇峰会主论坛上,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的一番话,把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现象级爆火拉回了最朴素的逻辑——中国团队做好中国题材,用户的热爱从来不是“突然降临”,而是“水到渠成”。
时间倒回2016年,冯骥和团队盯着电脑屏幕里的一组数据发呆:世界最大PC游戏平台上,简体中文用户量居然和英文用户持平。“那天我们突然醒了——中国单机游戏的用户基础,早已经站在世界前列。”冯骥说,以前总觉得“国外游戏更高级”,但数据不会说谎:用户缺的不是对国产游戏的兴趣,是一个“值得沉下心玩”的理由。
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,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参考。“10年前大家追着看《阿凡达》《变形金刚》,现在票房前几名全是国产片。”冯骥笑着打比方,“游戏和电影一样,用户的审美会慢慢‘回家’,只要你拿出像样的东西。”
2024年8月,《黑神话:悟空》就是那个“像样的东西”:发售当天海内外玩家熬夜守开服,在线人数刷新单机游戏纪录,连游戏里数字还原的永乐宫壁画、敦煌飞天都成了“线下打卡点”——有年轻人专门飞到山西,说“要去看看游戏里‘雷音寺’的原型”。
论坛上,主持人提到一个细节:一位牛津大学物理学毕业的女玩家,玩过《黑神话》后终于敢跟朋友说“我喜欢玩游戏”。冯骥听了点头,“这不是我们一个游戏的功劳,就像吃第七个馒头才饱,前面六个馒头的积累才是关键。”
他说的“六个馒头”,是中国游戏产业10年的成长:全球最大的用户规模、最完整的人才体系,还有用户对本土团队越来越多的信任。“《黑神话》只是最后那朵小浪花,还有很多公司没我们运气好,但做得一样棒。”
说到“游戏科学”这个名字,冯骥忍不住“拆台”:“很多人觉得‘游戏’和‘科学’不沾边,但电子游戏其实是科技和艺术的‘超级融合体’——要用到AI、图形学这些前沿技术,又要把《西游记》的故事、永乐宫的壁画揉进游戏里,说是‘第九艺术’真没夸张。”
冯骥把话题拉回最实在的点:“《黑神话》没做什么‘惊天动地’的事,就是把中国题材做好了。我们没复制国外的‘漫威宇宙’,而是讲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‘悟空’——他会迷茫,会挣扎,像每一个普通人。用户的热爱,本质上是对‘本土故事’的认可。”
这场对话的结尾,冯骥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:“以前觉得做国产游戏难,现在才明白,难的不是用户不买账,是你有没有把中国故事做扎实。你把悟空的‘魂’做出来了,把文化遗产的‘神’还原了,用户自然会用每一次点击、每一句讨论,给你最实在的回应。”
就像冯骥说的,《黑神话》不是“突然爆火”,而是中国游戏产业10年积累后的“水到渠成”——当中国团队把中国题材做好,用户的热爱,从来都不会迟到。















